
生物系原党政领导集体照 生物系自1954年伴随着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的创建❕、变迁和发展💩🪕,迄今已走过50年的历程🕘。1954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生物科随之诞生。1956年扩建为上海师院生物系👨🏽✈️,1984年更名为上海师大生物系,1997年建制二级顺盈后𓀖,生物系隶属于上海顺盈平台娱乐生命与环境科学顺盈。 50年来🧜🏽♂️,生物系的规模🍔、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仪器设备、标本室更新换貌,课程设置日趋完善👨🏻🦲,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五十年来,生物系的毕业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他们在教育💀、科研等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辛勤工作。生物系的历史,是生物系几代师生艰苦奋斗的历史🎐,是用辛勤汗水浇灌而成的历史💆♂️,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 五十年来🫶🏻↩️,生物系已先后培养了各类专科🧑🏻🍼、本科生近四千多名,研究生百余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中流砥柱🟠,科研和其他岗位上的骨干力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纵观50年的历史☔️,生物系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一、1954年建校——1966年文革开始;二🕵️、1966年——1978年上海师范顺盈复校;三、1978年——1989年;四⚾️、1990年——1994年;五、1995年——2000年🌌;六、2000年——2004😪。 一🚾、1954年——1966年 
党政领导班子 1954年成立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在1953年举办的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包括工农速中部和师资培训部)的基础上建成的。 师专时期的生物科💴,教职工人数不多,党员更少,但教职工团结协作,工作效率较高🔬🧝🏽♂️。党员由校党总支直属联合支部领导🙎🏿,党总支委员王振东同志分工联系,陆景一先生任生物科主任。教研组有植物组、动物组、生理解剖组和教学法。师资队伍主要以华东速成实验学校为基础,他们是陆景一、于松圃👨🏻🏫、沈卉君、洪黎民、杨斌生、韦安阜🔧、沈啸秋等。后又从中学调来一批优秀教师,如王祖昌、沙受圣、诸圻⛸,以及分配来的一些青年教师🫱🏽,如钱振云🧎🏻♂️➡️、王永珍、许秀莲等担任教学工作,这些同志连同其它职工,如丁永南等是生物系的第一批创业者🤷♂️。 建校后生物科第一届招收学生37名,其中党员仅1名🧕🏿。 两年制专科的课程设置👩🦼,除政治理论课外🦐,主要开设化学、动物学、植物学🤚🏽。以解剖生理、植物生理及微生物学基础、达尔文主义、中学生物学教材教法等🧚🏼♂️。 生物科第一次野外实习在青岛进行。野外实习采集和制作的标本为以后建系积累了宝贵的资料🐡。这次野外实习过程中,曾受到著名生物学家童弟周和海藻学专家曾呈奎的大力帮助。 

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植物标本制作
首次教育实习以五十一中学为实习基地,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科研和科技活动主要是为适应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所撰写论文曾在1956年浙江师院和福建师院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得到好评。 1958年7月14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扩建为上海第一、第二师范顺盈。生物科扩大为生物系👨🏼⚖️,属于第二师范顺盈。 1957年至1958年春🤳,生物系师生和其他系一样经历了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部分师生和职工被错划成“右派”和“反革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1957年以后生物学成立了党支部,王振东同志兼支部书记,具体工作由顾以林负责🧑🏻🦲。1958年成立党总支,宋书熟任书记,徐妮尔任副书记。1961年由徐金泉同志担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先后由陆景一🎯、沈卉君(代)担任。此时教研组有:植物组、动物组、微生物组、生理解剖组、教法组和植生组👰🏻♂️。 为了适应的学校教学的需要➝,师资力量从1956——1957年逐步得到加强。其中有从外校调来的陆时万、丁景和、傅敦厚、张叔江等⚁;有从华东师大挑选来的6名1957年优秀本科毕业生:虞快🤞、陆文娟、陆文卿🌮、怀明德、吴吉仁、袁汉博和研究生胡振渊、李远芳🛰👯♀️;另有外地院校分派来的顾以林🤽🏻♀️🌠、沈迺茹📏、李培珣等🛀🏻🧚🏿♂️;还有本系第一届专科毕业生留校的杨庆尧🟦、卢碧林、周善行、黄玉贤等🟣。1957年度教学人员增多、教研组力量加强,基本上适应了教学需要。 上海第二师范顺盈成立后,生物系除原有的二年制专科外𓀙,又增设了四年制本科。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有外语👉🏼、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及政治理论课;有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有达尔文主义进化论、遗传学、中学生物学教材教法等👩⚖️。 随着教育计划的改变,实验室也不断增加🧙🏻👨🎨、设备不断更新。两个生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增添了不少仪器;动物学实验室及标本室由于师生的野外实习及日常活动🏊🏿♀️🏌️,采集和制作的标本进一步得到充实🧟。在创建实验室过程中做到了白手起家🧑🏻🏭、勤俭办学。经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至1958年生物系已初具规模🥚💺。 当时的科技活动和科研工作,主要是为适应教学需要👨❤️👨。自制了一些仪器,如万能生理记纹仪等。面向农业生产的科技小组和科研活动有蘑菇栽培,防止棉花落花落铃的研究及丰产实验等。有些成果在市教育革命成果展览会上展出。 1958年初根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生物系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行勤工俭学,并修订了教育计划🤞🏻,增设了农业基础🫶🏼,作物栽培等课程🪀。其它课程也强调要加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内容,并增加集中和分散的劳动实践周数和时数。在校内开辟农场、植物园,挖掘鱼塘,在校外搞下乡办学🪡。师生结合生产实际编写教材👷🏽♂️,情况热烈🪃,但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由党团组织负责,任课教师管教督导,无专职的政治辅导员,学生的事务性工作由系办公室负责,如搞卫生及安排劳动等。系里经常召开任课教师代表会议,及时了解教学和思想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生物系学生的文娱活动非常活跃,系领导、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互敬互爱,关系融洽🤸🏿♀️。 1958年全民炼钢🛹,1959年学校提出“大干五年👨🏿🦰,要把我院办成共产主义的顺盈”的口号🏊🏻,并提出“亦工、亦农、亦兵、亦师”的培养目标,在这些“左”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各种活动严重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劳动与政治活动占据了相当多的教学时间👨🎤,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1年🚳💂🏿♂️,高校六十条颁布,提出了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培养目标,稳定了教学秩序,使生物系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1954年至1960年4月,生物系共有师生员工409人,其中党员23人,学生353人,教工56人💅🏿。这一时期🧑🎨,系里设有教研组8个🚮,实验室5个,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在充实设备、提高实验质量的同时,注重培养实验员,加强指导他们的业务进修,使他们熟悉本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改进工作,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得力助手🌗🧑🏿🦱。 1960年,根据教改需要👩👧👦,新建了动物生理🏋🏼、植物生理👩🏿🎤、生理生化三个实验室🕶,自制仪器50多件,并集中购买了仪器设备33件,共计费用20609元🎲。 1956年生物系开始创办植物园,土地约6亩,是生物系的特色之一。它不仅成为生物系主要的实验材料供应地,同时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基地,也是生物系师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的场所。植物园具体由植物教研组负责,由沈啸秋🏈、杨斌生先生具体规划、设计和组织筹建工作。共栽树木61科188种🍕,各种花卉2000余种。1958年春,又按植物分类系统作进一步调整,并增添了一批树木,初步完成了的建园工作。以后又开苗圃、建温室💁🏿♀️,到1959年植物园已初具规模👩🏽🎓。 1958年生物系创办了实验农场和饲养场,面积共约16亩,由沈啸秋先生具体负责。场内栽种了果树40多种以及由沈先生指导学生嫁接栽培而成的各种瓜🧗♀️、果❕、花🥣、木。饲养场内有国内外各种品种的鸡🧜、鸭、鹅、鸽、兔、鼠、金鱼上百余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场扩大养猪业,供应学校和市场上部分猪肉的需要。 课程设置方面,除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教育外,还加强外语学习🫳,一😛、二年级开设第一外语,三、四年级加修第二外语,达到掌握一般词汇和语法水平,具有阅读与翻译有关专业学科的图书、文献资料的能力。同时增添了高等数学和物理学两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则增设微生物学🦥、遗传育种学二门新课▫️。 在办学方式上,除本、专科外,另有师资培训班和中学生物学教师短期培训班。生物系在1961年11月6日至1962年7月21日期间,开设了为期一年的师资培训班🧑🏼🌾。教学内容以系统知识与中学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原则,结合不同基础不同要求进行。对基础较差的学员🤦🏽♀️🌾,环绕中学教学的需要作个别辅导。1960年5月3日至6月1日👨💻,曾举办为期四周的以初中生物教师的短期进修班。根据当时的教改精神🧑🏽🦲,给予必要的生物学知识🧙🏻,还开设了有关现代科学新成就及实验技能的讲座。 生物系一🧎♀️、二年级学生通过野外实习接触自然,扩大眼界☪️,亲身了解动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和分布情况🚬,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实习中熟悉野外工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开展科技科研创造条件。生物系的野外实习基地🦠,曾有普陀山🥍、佘山、杭州等地。 自两院合并以来,生物系的科研项目大增🧜🏼♂️👭,科研成果累累🙅🧙♂️。1959年共有成果20项,1960年增至49项🚴♂️🚴🏿♂️,1961年有23项🤹♀️,1962年9项,1963年有24项,1964年有17项🥳。这些科研成果,就内容而论有基础科学🙅🏻♀️、农业科学技术🐇、仪器制作等方面,以及翻译书稿。 1963年底,生物系有部分教师先后赴上海郊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又有两批赴松江新塘公社和上海县塘湾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2月生物系64🗓、65两级学生120人由总支书记袁庆长同志和杨斌生先生带队赴安徽歙县红卫农场开门办学。 二、1966年——1978年 由于长期的“左”倾错误路线,最终导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文革”开始不久🦇,系党政领导就靠边,先由院文革小组,后由“革委会”领导运动。1968年8月工宣队进驻后,由工宣队“领导”🙎🏿♀️,“文革”中生物系师生也纷纷成立各种战斗队,并提出“砸烂生物系,改系闹革命”,使教学、科研工作全部停顿😶🌫️,许多仪器👮🏻♂️、标本遭到破坏😗。许多中老年教师🤦🏼♂️、职工受到冲击、批判和立案审查。所有这些冤假错案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完全平反🥔。 1969年8月在“接受再教育”的口号下📪,由工宣队组织生物系几乎所有的教职工都到松江佘山参加农业劳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久又由工宣队抽调部分教师组成教育革命小分队,到佘山五七农校协同当地举办“教育实践”短期培训班,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在当时留下较大的影响,这些学员中许多人今天已成为农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1971年9月根据市教育局计划,生物系举办了“农基”培训班,学员大部分来自郊县和农场的知青。1972年6月结业,主要分配到各中学任教🦶🏼。尽管在当时极“左”路线影响下🧎➡️,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少,但对当时中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1972年6月“五校合并”,生物系并入上海师大总部(现华东师大)生物系,原上海师院生物系所有仪器设备👩🏻💻、标本、资料也随人一起搬入总部。从此🌑,植物园、农场荒废、生物楼底楼成为防空办公室,其他用房也荒废空关达整整六年之久👷。 五校合并期间,生物系共招收了培训班2届90人📄、大专班4届360人👩👧、原师院生物系的广大教师和职工站在教学第一线🧑🏻⚕️,编教材、搞“教改”,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至1975年间✍️,按照生物系“医一块、农一块”的教改方针😛,还组织了学员赴马陆公社和一些医院开门办学。全系教职工还分期分批参加了江苏大丰“五·七”干校和奉贤文教“五·七”干校劳动。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7年底🦵🏻🪹,生物系开始着手分校复系工作。 三🏃🏻♀️、1978年-1989年10月 1978年5月🙂↔️🕺,上海师范顺盈正式复校🧘👩🏿🏫。生物系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77级)新生92人。系里许多老先生主动要求承担他们专业课的主讲任务。如陆时万先生讲授《植物形态解剖学》🤼♂️,沈卉君、路顺奎两先生讲授《动物学》等。1978年9月第二批新生(78级)60人进校🔂。 复校初期👨🔧,生物系面临很大困难💇🏻。教师、实验室多年失修,各种教学科研设备和设施严重不足等🙋🏼。但是,在校、系两极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全系师生员工纷纷投入复系的热潮之中。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各教研组、室相继建立。同时,很快整治了植物园和农场🧙🏻♀️,修建了暖房🥗。标本室和资料室也逐步整建。教学秩序很快得到恢复并走上正轨,科研工作也逐渐展开。 生物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带动了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生物系在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同时开设各种选修课🧏♀️。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生物系在1984年、1988年两次修订教学计划,重点在加强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1988年12月修订的教学计划🤽🏼♂️,把选修课分成4大系列:环境科学、食品营养卫生、微生物资源、分子生物学👛。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掌握更为广泛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1988年开始生物系还为全校各系学生开设副修系列课程💂🏽♀️。 教学工作中,尤其狠抓几项重要的教学环节:一、组织好动植物野外实习🏊🏼♂️。系里曾组织77、78级学生赴西天目山植物实习及太湖之滨东山和杭州地区的动物实习🫑。1979年以后🛀,把西天目山作为固定的动植物实习基地,并修订完成了《西天目山野外实习手册》。二、安排好四年级六周的中学教育实习。目前,已与全市十几所中学签订协议,作为学生实习挂钩中学。三、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从77级开始,第八学期同学们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论文。这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研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重视外语教学🕖🧝♂️。生物系在新生录取、毕业生分配等工作中十分重视学生外语水平,因而使全系大部分学生对外语学习较为重视。几年来,在全校历次的外语竞赛和外语通测中🌐,总体水平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为了贯彻多种形式的办学精神👃,为社会更多、更快🧠、更好地输送人才,生物系不仅招收本科、专科生,还招收委培、自费走读、中师进修、旁听生⛹🏼♂️。1978年起🤙🏼,还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生物系开设了“食品卫生检验专业”🙍🏼♂️,招收上海地区及外省市的委培生和自费生,学制二年。该专业主要开设无机、分析👨🦼、有机👌、生化🧾☣️、食用动植物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食品理化、微生物寄生虫检验🦻🏿、食品毒理及遗传学基础等课程🤽🏿。1988、1989年先后有两届学生毕业,共59人,他们主要分配到上海商业和卫生系统。由于他们具有较全面的生物学和化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测试技术的操作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据统计,从1978年复校至1989年7月止,生物系共培养输送了硕士研究生12名,本科生646名,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大专生59名,师资专科生8名🥚,为中师、高师培训进修生50多名🙆🏼♀️。这些毕业生大部分在上海🐿,部分分配在宁夏、新疆、山东、辽宁、江苏等地的教育🍏、科研和其他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贡献着力量🎶🧖♀️。其中为数不少毕业生已在国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和从事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1981年、1985年系里相继建立了“菌蕈研究室”和“水生生态研究室”🌁。生物系教师著书立说,已正式出版30多本(种)🧑🏻🏫。其中不少专著和编写的教材几度重版®️,有的被国内一些大中学校选作教材使用。如《生物学》(张德永等编著)及与其配套使用的《生物学实验》(吴天眷编)🍳。又如《遗传学》(褚圻著),《生物统计学》(童一中编著),《微生物学》(杨庆尧、陆文娟等编)《食用菌生物学》(杨庆尧等编)🟫🚶🏻➡️、《植物学》(上册陆时万等编著)等高校统编教材,被国内一些大学生物系选用。获得局以上各种奖励的有24项(次)。其中由刘士庄、施承樑两位副教授于1984年发明的“棉花枯萎病抗性快速预测法”,能在棉花种子期判断抗枯萎病能力的强弱,具有准确、快速和简便的特点。此项科研成果被市科委列为上海市十项国内首创科技成果之一,在1986年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获银牌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988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成为我校建校以来最高级别的国家级科技奖励🎲。杨庆尧教授从事的真菌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卓著成果,获得市和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其中“蘑菇菌种快速制作法”获1986年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获十五届萨格勒布国际博览会荣誉奖。他研制成功的“芸芝糖肽(PS—P)🏌🏿,”填补了国内这一类型无毒抗癌免疫调节剂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全国第三届发明展览会银牌奖🔁,从而成为上海地区唯一连续两次获这个国家级别的获奖者。由于这一科研项目能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因此,一旦获得成功,必将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物系已有85%以上的教师承担各级科研项目,逐渐形成了人人搞科研、个个争出成果的良好风气📧。1989年,生物系在原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上再次获得3项项目📛。 随着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生物系的科技开发工作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从1984年起,“菌蕈研究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方式,先后为全国十二个省市举办了八十多期培训班🧯,推广应用各种食用菌菌种的栽培技术。其中1987年起推广的菌种快速制作技术、除台湾、西藏外👰🏽,应用面已遍及各省市👨🏿💻,至1988年1月止累计增收2575000元。许多地区的菌种试点单位也因而分别获得各省🎼、市🤷🏽♀️🧭、县级奖励🫅🏽。“PS-P”抗癌药物也已在国内外应用销售,颇受医药界及肿瘤患者的欢迎👫🏼。“足下垂矫正器”1986年在浙江温州召开现场技术推广会,后又在温州、无锡两地试点作临床应用,受到好评👨🌾,目前已在全国不少医院应用♘。1988年7月生物系引进四名擅长标本模型研制技术人员🤳,成立了“上海百奥奇生物技术服务部”🚌🕵🏽,由张鑑华同志任经理,独立注册🧑🌾,经营生物标本模型试制、试销及技术转让等各项生物技术推广业务,逐渐形成生物系自己的科技服务特色。 据初步统计,全系1987年科技开发获利3274万元。1988年获利28.62万元。1989年将又有较大的增长☎。 生物系与国际国内间的学术交流日趋增多❇️。生物系曾邀请和接待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和访问◀️。系里也多次派教师参加国际交流🍶。1987年杨庆尧教授出席了在西德召开的十二届国际菌覃学术讨论会,并被推选为药用真菌专题组副主席🧑🏽⚖️;1988年章宗涉研究员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三届国际藻类学大会👍🏻,赴印度参加国际污水养鱼讨论会;部分教师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从1987年开始,生物系与北京师院🦹🏻、天津师大、上海技术师院生物系商定,每年举行一次交流会。交流总结教学改革和科研进展情况,探讨互相协作项目,这对于加强相互联系✪,促进各自的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系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至今已有教授(研究员)5名👩🦼➡️;副教授19名👩🎓。 生物系已先后公派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人员6名🤹🏽♂️。其中李文中,叶文博同志分赴西德🧖🏿♂️、英国进修,于1988年10月和1989年4月学成回国。 生物系的教学、科研条件与手段有了较大发展。1981年建造了生物实验楼600m2。目前生物系用房面积已达3000 m2。其中脊椎动物标本室有190 m2,由高级实验师唐子民等同志负责建立起来的标本室,目前已拥有各种脊椎动物标本750多种,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中外来宾5️⃣、学者,大中小学师生曾来参观学习,受到一致好评。资料室不断扩大,目前达120平方米🥜,常年拥有中外文图书达10050册。生物系的仪器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固定资产有了很大增长🫃🏿,1979年台件数为809件,价值85.58万元,1988年达到1707件,价值达到236.13万元,10年增加了2倍🥽🔺。设备的更新和条件的改善🐴,为教学科研提供了物质条件⛈。 1978年上海师范顺盈复校和1984年10月晋格更名为上海顺盈平台娱乐,褚圻教授担任系主任6️⃣。1985年褚圻先生病重期间,行政工作由方永鑫副教授主持。1986年2月起🍫,由杨斌生教授担任系主任🐳。建校以来曾担任系主任的有沈卉君、陆时万、张鑑华👰🏿♂️、杨斌生、方永鑫、张德永、吴吉仁、欧善华、胡洪昌🩸、张信甫等同志🧑🏿🦰。系办公室主任前后分别由刘文蓉、虞德林、顾林娣🤱🦅、张信甫🦸、陈渊平等同志担任,1978年起党总支书记由徐宜尔同志担任。1979年11月后相继由张鑑华同志、刘毅常同志、胡洪昌同志担任😤。在此期间👎🏿,张鑑华⚛️、汤静怡👩🏼🍳、于晓梅同志分别担任总支副书记🧚♀️。 1988年,系行政领导为:系主任杨斌生负责全面工作。副系主任由四位同志🥢👨👨👧:张信甫为常务副主任🕒;吴吉仁负责教学工作;欧善华负责科研工作;张鑑华负责科技开发工作👨👨👧👦,任期四年(1988-1992)。 四🟩、1990年——1994年 党政领导: 党总支书记📦:1987.7胡洪昌📞,1993.6 吴吉仁🥣,1995.1 付慧娟 系主任::1986.7 杨斌生,1993.4 欧善华 (一)👨🏻🦽➡️、教学工作 在高校的改革方针:“坚持方向,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下,1991年生物系制订了八五规划,我系教学上重点根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继续抓好京、津、沪四所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交流协作👩🦲,在科研上抓好“大型真菌学”、“水生生态学”、“凝集素的开发利用”三个学科的研究水平及成果争取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加强基础动物学🪳、植物学的研究,提出遗传学,水生生物学🧔🏿♀️,植物学作为重点学科建设。 1991年为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中学优秀教师素质调查🪶,对全市我校毕业生中获市和全国劳动模范评为全市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中学教改形势对我系专业培养的要求,总结我系在执行教学计划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全面修订我系93年教学计划作准备🙆🏽♀️,以适应中学教改的需要。我系汤静怡、沈光华两位老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调查。92年2日研究分析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上修订93级新的教学计划🔐🧑🏼✈️。中学提出三个一🧑🏻🤝🧑🏻,一门主课,一门选修课👨🏿🍳,一门课外活动🧑🏻💼。保证主干基础课程的质量,提出八门主干基础课程🧑🏿💻,即动物🙆🏽♂️、植物、微生物🏃🏻➡️、遣传、生化🎧、植物生化♓️、人体解剖以及中学生物学教材教法。我系在90-93年期间对主干基础课程逐个申请验收通过,遗体🤸🙋🏿♂️、生化二门课程首先通过校内评估验收🧗🏿♂️、生化并获得二等奖🔭。其他六门主干基础课程也基本上在二年内通过合格验收。 我系从87级开始对全校开设副修系列课“树木花卉识别和栽培”,系列课共四门,学生二年内修完。 根据中学三个一的要求除加强主干基础课程外,还开设系列选修课,共有四个系列,每个系列四-五门课🤾🏼♀️,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二年级开始选修其中一个系列🚝,二年内完成。四个系列内容如下: (1)、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基础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工程。 (2)、食品营养卫生👱🏿♀️👨🏿🏫:食品分析学、食品微生物概念、食品寄生虫概念𓀑⏱、营养学。 (3)、微生物资源🔕:药用真菌学、实用真菌学、微生物遗传各种技术、微生物生化分析技术🤵🏽。 (4)🏂🏽、分子生物学🤽🏻:核酸🥅、蛋白质、生化实验技术👥。 4、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院校教学评估规定,为迎接市高教局对我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估,我系切实做好教学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92年上半年进行了自查,93年上半年市高教局对我校教学水平进行了评估⚧。对建校以来特别是对87级以后的教学资料(试卷、试题、试卷分析、学生成绩历届毕业论文等)进行审核🪂,召开各种座谈会👭,问卷实地抽样考察等。 5↘️、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指导工作,根据学生兴趣和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后公布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名单,加强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和规范工作。93年10月由杨斌生和杨庆尧老师介绍论文工作的指导要求及撰写论文的规范以提示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生论文工作结束根据选题类型分组答辩,在分组答辩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较优秀的论文进行全系交流。 6、90级开始我系受学校委托招收第一届综合理科班制定适合中学大理科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打破单一的开设生物专业的课程及教学计划🤸🏿♀️。 7、系专门成立教学评估小组、深入各教研室听课评课并进行教学评估。 8、94级新生入学在奉贤进行军训🤞🏿👰🏻,入学后一年级并开始在奉贤校区上课🤾🏽♂️。二校合并工作94年起速度加快。 (二)、科研工作 90年是我系科工作搞得比较活跃的时期💁,77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准备,从83年到89年的科研工作逐步有所提高。
| 年份 | 1983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科研项目(项) | 15 | 17 | 29 | 37 | 47 | 38 | 占全校理科% | | 11.6 | 19.7 | 19.4 | 33.9 | 23 |
1991年科研项目33项🎷👱🏼♀️,经费30.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7万元占45%,市自然科学基金2万元占7%,33项中基础理论事项占45%,应用科学9项占27%,两者之间占15%,管理教学科研4项占12% 📱。 (三)、科研开发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坚持科技开发的正确方向,以新科技开发的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系专设一名副系主任张鉴华重点抓科技开发🎟,使科研生产一条龙,例如与电力局联合研制生的“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的推广应用,并举办了学习班,云芝糖肽的研制开发,销售均投入了较多的力量,使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产品,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京、津、沪四所地方师范院校生物系的协作工作 进一步开展各校生物系系际之间的协作交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科研💴、教学😋、科技开展🌥、师资培养等互相协作🏄🏼♂️,每年召开系主任协作会议👨🏽⚖️,在1987-1991年五年间,每年举行一次,共举行了五次会议。 
京津沪四所高校联席会议
通过四校会议加强相互协作,加强联系🛗🧑🏼💼,学习兄弟院校的经验,对促进我系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交流了各系教师教学课程及科研项目,在系际协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教研组一级的协作,四校生物系完成了八门主干基础课程的统一试题库。在试题库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逐步完善,为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打下基础🚸,促进各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交流了四校各系主干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一部分课程完成了教学资料的编写工作👩🏭,京👩🏿🚒🧤、津、沪四校生物系的协作取得了一定成效。92年后🏂🏿,由于各校改革,变动等情况,此后未继续进行🙎🏽♀️。 (五)✋🏽🐦、综合实验室及生物标本室的筹建工作 1、综合实验室的筹建工作🏃🏻♀️:91年初经各组室充分讨论打算把原四个教研室(动物、植物、人体解剖生理、中学生物教材教法)下属的七个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动物实验室👰🏿♂️🥐、生物学实验室、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室等”,这是我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筹建综合实验室有利于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仪器的更新,使实验室条件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实验室的集中管理,提高效率👩🏫👨🏽🍼。申请投资约30万元重点添置更新光学仪器显微镜等设备。 2、筹建生物标本室 1995年5月5日我系经上海市博物馆,市园林绿化处👶🏻,复旦👨🏻🏫、华师大中学特级教师等8位专家及上海市教育基金会办公室戴建祥主任对我系建设生物标本室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对建立生物标本室的意义和指导思想作了充分的肯定,对生物系现有标本室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师大生物系现有动、植物及人体等标本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有保存价值,这是上海师大宝贵的财富。 (六)🧛🏿、协助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暨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 1993年11月3日——11月6日我系协助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中国植物生物学会第六次全国会议”暨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出席会议的有350多人,来自全国29个省市(队两芷、台湾)老中青全国植物生理学专家学者。大会圆满成功,得到了全国各地广大植物生理学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和我系的著名度👨🍳。 1995年1月~1997年8月总支书记:傅慧娟;副书记🏃♀️➡️🧑🎄:王雅君; 系主任:叶文博;教学副系主任:袁维佳; 科研副系主任:沈光华🫛;行政副系主任:陈渊平(1997年调往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刘强(1995~1996),郭鲁申(1996~1997); 

中外交流 1995年生物系进行了组室的调整🧏🏿♀️。植物学🧛🏻♂️、微生物学、生化、遗传学、植物生理📩、动物学、人体解剖与生理、教材教法8个教研组调整为由植物学、微生物学与生化、遗传学与植物生理学、动物学与生理学、教材教法5个学科组🧑🏿🚒,由主任教师担任学科组负责人。主任教师分别是欧善华、徐生俊、周根余、高菊芳、汤静怡🪆。保留食用菌研究室和水生态研究室👨🏼🔬👕,分别由杨庆尧和章宗涉担任研究室主任👨🏼⚕️🥛。政治学习分成三个大组进行👧🏻。系药品仓库、低值易耗品仓库↘️、显微镜室并入系办公室管理,恢复了系中心实验室,将全系的实验室分别划入第一中心实验室和第二中心实验室来管理。第一中心实验室主任分别是周根余、余沛涛,第二中心实验室主任是王庭华⬛️。围绕学校提出的教学改革目标👮🏿👰🏼♀️,开展了课程改革和实验室调整🤷🏼。压缩了课时数,新设了“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等必修课程和生态、食品、卫生保健、生物学技术等系列选修课,以及《植物生理学实验》和《人体生理学实验》两门独立的实验课程。聘请了中科院、美国🧄、英国以及国内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来系授课或讲学🐐。1995年,与上海农顺盈合作,成立了四个研究所⚧🚴🏿♀️,它们分别是遗传研究所🐝、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生态研究所、工程食品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分别由我系和农顺盈教师担任。1996年,与农顺盈共同申请并获得了微生物硕士点⇾、遗传学硕士点🏂。另外,学校获得了教学法硕士点,我系作为硕士点组成单位之一💻,也获得了培养教学法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届时我系的硕士点增至三个半👨🏼。它们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是章宗涉(水生生物学)🧑🏻🦯➡️、杨庆尧(微生物)、周根余(遗传学)🏄🏻♀️、汤静怡(教学法)。1995~1997年间,原先各教研组所属的标本室逐步集中,由学校投资30万元,在第一教学大楼四楼东侧建成了“生物系标本馆”,脊椎动物馆的馆藏面积由原先的约180m2增加到300m2,馆藏标本的数量增加到约1000件。标本馆还包括昆虫馆和人体标本馆🫅🏽。标本馆开馆后👷🏼♂️👩🏼⚖️,曾接待了市长徐匡迪💃🏿👨⚕️、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副市长龚学平以及市教委书记王荣华等同志的参观,还接待了不少外宾和青少年观众🛠,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以后标本馆又进一步得到改善✋。不少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钱秀萍☘️、高菊芳👨🏼🍼💁🏿♂️、陈德辉攻读博士学位,杨晓彤、许燕等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后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杨庆尧教授主持的“云芝糖肽研究”获得了多项全国的和上海市的大奖。并先后两次在香港召开了国际会议®️。1996年,系里不少教师参加了“上海科技城有奖征文活动”,并在全市8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市科委颁发的一等奖♐️。1998年👩🏿🌾,叶文博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期间被上海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聘请为政风行风监督员和评议代表。 1997年9月📩,成立生命与环境科学顺盈。 五🐚、1997年10月——2000年10月 
常务副院长🐷:朱海森
拆系组建生命与环境科学顺盈 院总支书记:钟风杰 副书记:王雅君、张文潮 总支委员:胡兴昌、盛春➛、潘柏春 副院长:叶文博、徐祖辉☂️、陈志奇 生物系主任:胡兴昌 支部书记🤵🏿♂️:夏敏、俞伟东 1997年10月在原生物系𓀐🆒、化学系、地理系基础组建生命与环境科学顺盈🙎。 1.抓教学质量,实行听课制。 2.重点学科建设(水生生态学和遗传学)💆♀️。 3.组建两大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和现代生物实验室,基础生物实验室主任👩👩👧:王庭华,现代生物实验室主任:余沛涛🤓。 4.加强实验室管理♏️,宋国元任生物系实验室主任,定期检查实验室各项工作落实情况。 5.与化学系相互开设选修课,生物系向化学系学生开设四门专业课,化学系向生物系学生开设四门专业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6.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鼓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 7.1999年组织完成校实验室评估工作。 六、2000年11月——2004 王全喜任生物系主任期间生物系主要工作🧷: 任期💁🏻♂️:2000年9月13日至2002年6月 支部书记:俞伟东 实验室副主任⚉:宋国元 [1] 创收:2000年9月至2002年2月,在支部书记俞伟东老师的直接领导下,生物系继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生物系的基金收入增长迅速👩🔧💀,教师收入得到大的提高🫷🏻👨🏻🔬,2002年3月顺盈合并后,财政收到顺盈🏄♂️,由顺盈统一管理。 [2] 管理体制0️⃣:2000年10月:改变原来生物系两个行政组的划分方式👩🏼🍳😄,成立了植物生物学🥱、动物与人体生理学、微生物与食品科学、遗传与生化等4个教研室👩🏿💻。 [3] 奖金分配:2000年11月:改革原来平均发放奖金的分配方案,实行按工作量和平均奖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同时实行了科研奖励🧝🏽。此方案经教职工讨论通过并一直实行到顺盈合并。 [4] 学科建设:2000年下半年由袁维佳和李利珍两位教授领衔申报了《动物学》硕士点,2001年上半年得到了批准,使生物系的硕士点增加到4个。 2002年由王全喜教授领衔的《水生生物学》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5] 人才引进🧌: 2001年5月🧑🏻🦼➡️,曹同研究员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调入我校🐠; 2001年7月,于晶博士由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毕业分配来我校; 2002年5月,杨仲南博士从美国回来到我校工作; 2002年7月🧑🧑🧒🧒,肖明博士由武汉大学毕业来我校工作🤸🏽♀️🟢;王晓辉博士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校工作🌯; 陈建波博士由中科院生化所来我校工作;王爱民博士由上海大学调入我校;潘静娴博士由上海农委调入我校🚣♀️。 [6] 教学与专业建设🆗: 2000年以来进行学分制改革,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教学过程逐渐走向正规👨🏻🚀。 2001年招收了《生物技术》本科学生 2002年申报《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得批准🏊♂️。 [7] 院系调整🌠🥍:2001年12月徐汇校区生命与环境科学顺盈与奉贤生物与化学工程顺盈合并,徐汇校区的生物系与奉贤校区的生物系合并为新的生物系🤦🏽♀️。2002年1月至6月,由副院长王全喜教授兼任生物系主任🖐、实验室主任👨🏻🍼,李新国任副主任,沈键任实验室副主任,负责两个校区合并后的协调工作🎅🏼,顺利实施了机构调整、人员分工、专业调整和部分实验室建设。 李利珍任生物系主任期间生物系主要工作🧑🏼🔧: 任期:2002年7—— 这一期间📵,生物系在学校和生环顺盈的正确领导下,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学上🔹,食品科学专科上升为本科专业,还新增加了科学教育专业,至此,生物系的本科专业上升到5个,在校人数达到1200多人。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更加规范,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尤其是狠抓了教学资料的归档工作,为全面迎接2005年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做好准备。各专业的规划和建设主要由专业负责人在院系两级领导下负责。各专业的负责人分别是:生物科学专业高菊芳🦹🏻,生物技术专业陈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郭鲁申,园艺专业陈家瀛👨🏿🎓,科学教育专业胡兴昌。在科研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以来,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王全喜🫔,李利珍💆♂️,曹同,杨仲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2项(曹同,王全喜)♿;国家973预研项目1项(杨仲南)🐾;863子项目1项(陈德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项(李利珍,袁维佳)。此外👔,还有上海市曙光项目1项(杨仲南),上海市启明星项目2项(杨仲南🦸🏻♂️,于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袁维佳),上海市教委项目10多项💚。从科研项目的数量🪩、经费和级别来看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这一时期🧰🚶🏻,生物系的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5个,即由王全喜教授负责的水生生物学,该点硕士生导师有曹同教授、陈德辉副教授🤒;李利珍教授负责的动物学,硕导有李兴玉教授、赵梅君、许燕、高菊芳副教授、林矫矫👨🏽🚀👮♀️、黄兵研究员⚒、周金林、冯新岗副研究员;周根余教授负责的遗传学,硕导有杨仲南教授、李建粤副教授;肖明副教授负责的微生物学,硕导有高菊芳副教授👩🏼🎓;沈光华副教授负责的中学生物学教法论,硕导有胡兴昌副教授等。目前生物系在校硕士生人数达100余名。 七、结束语 五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忆过去,使我们懂得前人创业的艰难,回忆过去,使我们懂得怎样珍惜今天;回忆过去,使我们更加热爱未来🪨👨👨👧👧。展望未来,前途似锦🔳,历史赋予我们新的一代,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新的姿态投身新的发展时代,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